《縫身》:孤獨的人,都是不會獨處的人 時間:2016-02-23 | 來源:普陀圖書館 | 作者:普陀圖書館 | 點擊率:128
據(jù)說,經(jīng)濟危機發(fā)生的時候,,總是恐怖片盛世,。比如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的好萊塢,和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的韓國。大概是經(jīng)濟的震蕩和蕭條觸及了人們幽怨的神經(jīng)底線,便覺得一切怪事都平常如斯,。韓麗珠的《縫身》,便講述了這樣一件讀起來很自然的怪事,。為度過經(jīng)濟危機,,社會鼓勵市民按身高、年齡,、性格配對,,并將兩個人縫合在一起。而后出臺的縫身條例也仿佛成了一種必然,。
因為法律規(guī)定,,只要人們縫合身體,未來的道路都能變得順暢:待遇的豐厚,,任何事情的優(yōu)先權,,別人尊重的目光。所以故事中的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夢,,正如無法選擇自己的國籍,、膚色、面貌以及成為某個人。現(xiàn)實也是如此,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打上種種烙印,,才能夠被辨識、歸類,、才能有重量,。我們的屬性不是天然擁有,而是被外界賦予的,一旦離開可以提供給我們這些身份烙印的環(huán)境,,我們立刻成了荒原上的裸人,,孤獨得要命。所以我們“被迫地”像生產(chǎn)線上的產(chǎn)品,,一一被縫合,。
按照書中縫身條例的規(guī)定,什么姿態(tài)都得整齊劃一,。一開始拒絕縫身,,特立獨行的女主人公便顯得那么不合時宜。所謂的“完美世界”,,原來就是這樣造就的:消滅所有愛恨喜樂,根除所有怨恨懷疑,,甚至剔除掉所有好奇心以及過分激烈的喘息,,只留下最平緩的情感和最穩(wěn)妥的思想。所有人都愿望一致,,步調(diào)一致,。如果有人產(chǎn)生了不切實際的想法,就如同小說中的“腿子教授”和一開始的女主人公,,幾乎成了全世界的敵人,,會被驅(qū)逐和流放。
現(xiàn)實的我們常常羨慕別人,、看輕自己,,對社會缺乏信任、對城市缺乏認同,,年老者無所依靠,、獨生子女孤獨長大,有人患上抑郁癥,,有人背井離鄉(xiāng),、情感無著,有人為聲名所累而隱,,有人選擇獨善其身——人類的情感需求從沒變過,,各種孤獨卻比以往喧囂。
縫身,恰恰是一種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,。每個人都要伸出自己比章魚還多的觸須,,努力和這個世界產(chǎn)生盡可能多的聯(lián)系,作為自己的坐標,、支點,、標記,謹防丟失,。讓能“縫”上的“縫”上,,能發(fā)生的關系都要發(fā)生。到底不過求一個心安,,求一個被認同,。
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人,是最孤獨的人,。一邊埋怨受壓制,,一邊找不到獨處的方式,正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“我”不愿意縫身但卻找不到理由繼續(xù)堅持,。直到“我”與“樂”抽取了胸口的大塊肌肉縫合之后,,“我”才徹底明白,即便有美艷如蝶的對稱外形,,也遮掩不住那縫身非曾縫心的孤獨,。更可怕的是,他們再也無法享受屬于自己的獨處,。這時候,,“我”只能用一個眼神,示意對方服下安眠藥,,給自己預留一些微小的私人時間,。但即便回到自己的世界,“我”依舊不會獨處,。仍有可能,,在某個時間,成為人海孤鴻,。
孤獨是一種消極狀態(tài),,而獨處卻是你自己的選擇。利用獨處,,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內(nèi)心,,因為內(nèi)心的和平來自于內(nèi)心的豐富。孤獨的人都是不會獨處的人,。獨處失敗,,就會孤獨,。
信息喂養(yǎng)我們,他人啟發(fā)我們,,實踐會改善我們的表現(xiàn),,然而我們?nèi)匀恍枰o悄悄的時光,想清事情,,發(fā)掘原創(chuàng)性的答案,,同新的發(fā)現(xiàn)一起浮現(xiàn)。如果人忘記了如何獨處,,他將既不會在情感上自制,,也不會在智力上自治,恐怕到時候,,真的只能靠“縫身”來維持,。
回歸開頭,像任何一部恐怖片,、一種恐怖主義一樣,,極端的行為并非誕生自特定民族和文化,而誕生自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處境,。誰讓我們都處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——只顧著滿懷焦慮的接近,,心有余悸的打量。學會和自己獨處,,看看陽光,、看看海,遠離科技,、多接地氣,終究孤獨的人不再孤獨,,“生命自會找到路”,。